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本路径。12日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专题论坛上,北京市科技创新和产业融合发展统筹工作机制正式发布,聚焦创新策源、产业转化、场景应用和产业落地,打造全链条融合发展的“北京模式”。
近年来,北京市立足首都城市战略定位,探索建立科技创新和产业融合发展机制,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北京市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北京已经形成了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基础和系列融合发展模式,聚焦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提前布局产业前沿领域、抢占未来制高点。
北京高校、研究机构等将强化高质量科技供给。北京注重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融通发展,着力加强面向产业转化的有组织科技创新。用好已形成的自然科学基金“市-区-企业”共同出资联合基金模式,引导企业出资、出题。优化“领军人才+新型研发机构”模式,进一步发挥北京智源研究院、北生所、中关村人工智能研究院等的作用。
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关键,是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市场竞争中,企业“出题人、答题人、阅卷人”的作用将更有力地被激发。
数据显示,北京市目前共有1475家企业设立技术创新中心,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突破1000家。北京将进一步强化在区块链与先进计算、RISC-V等强应用牵引产业领域形成的“科研机构+企业”模式,支持科技领军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产业链上下游组建创新联合体,开展“全链条协同攻关”。
根据产业特点,发挥好政府部门作用,在生命安全等强监管产业领域,科研单位、产业发展部门与行业主管部门,协同联动推动产业发展,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落地。
面向前沿科技攻关,北京提出创新链和产业链无缝对接。统筹工作机制指出,建立部门间科技创新和产业融合发展工作机制,科技部门将立足当好驱动创新的“策源部门”和推动产业发展的“孵化部门”,加强“0-1”原始创新引领;各行业主管部门将着力增强“1-10”“10-100”科技创新转化、产业化发展能力;各区重点聚焦抓产业落地,一体化推进技术攻关、成果转化、项目落地和生态构建。
声明: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俩月超去年全年险企举牌热归来
航天科技集团六院101所液态储氢加氢示范系统及
广汽埃安发布夸克电驱技术:1.9秒“破百”,全
诺基亚推出旗下首款Wi-Fi6E网关Beaco
黄润秋:保护生物多样性向世界提供中国经验
Canalys报告:2022年可折叠手机出货量